常人社提复〔2022〕1号B类
杨丙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着力解决产业园区用工难问题的提案》收悉,现将有关情况回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升园区配套能力。推进园区生产生活服务的发展,完善园区酒店餐饮、文化娱乐、交通学校医院的建设配套,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和精神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有序推进产城融合,按照有生活小区、大型超市、影院、宾馆、医院、健身娱乐中心等“六有”标准,加快园区建设,着力完善水电路、文教卫、住购娱等设施,园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污水处理厂(站)实现全覆盖。各地按照“园区就是城区,园区就是景区”理念,不断改善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安乡长岭大桥、常德高新区渐安路及富窑西路、桃源高新区漳江创业园东区路网主干道相继通车,10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均已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园区绿化美化工程继续推进。各园区按照“六有”标准,不断完善教卫住、文购娱等设施,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加强区域用工服务。近些年,全市人社部门积极推进企业用工服务,市、县(园)、乡、村(社区)四级用工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市、县人社部门成立工作专班,整体联动加大企业用工服务力度。省级层面建立湘就业平台和省公共就业平台,平台覆盖省、市、县、乡、村,全省联动开展用工和就业服务。县级层面建成或正在推进建设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市人社局和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企业用工服务奖补措施的通知》(常人社发〔2021〕1号),从市就业资金中对建设公共市场的每个区县给予10万元奖补,截至目前,除了市本级的2个市场外,汉寿县、澧县、桃源县、安乡县、津市市均已建成,鼎城区、西洞庭管理区、常德高新区、常德经开区正在筹备建设;设立市场微信公众号和乡镇街道劳保站长、村社区劳务经纪人微信群。全市依托公共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平台,建立动态用工信息库和人力资源信息库。搭建企业用工服务平台,加大线上线下招聘力度,开展招聘会进高校、乡镇、社区、园区等活动,今年来,全市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68场,参加单位10309家,提供岗位35.9万多个,进场登录求职人员14.9万人次,达成意向4.9万人。
(三)拓宽异地招聘渠道。一方面是组织参加省内外引才活动,2021年10月份,组织湖南文理学院等8家企事业单位赴兰州高校引才,洽谈会现场达成意向毕业生共43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405人、本科生24人;组织重点用工企业参加省内春季、秋季校园巡回招聘活动,2021年,前往湘潭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10所高校引才,现场达成就业意向37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2人、本科生309人。另一方面是加力推进劳务协作,根据乡村振兴对口帮扶要求,与沅陵县人社部门签订劳务协作协议,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2021年帮助226名沅陵籍务工人员来常德就业。
(四)深化校企合作。2019年以来,市人社局紧密对接园区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一是开展中联焊工班专项培训。针对园区企业特别是智能制造企业焊工短缺的情况,人社部门持续开展中联焊工专项培训。常德技师学院与中联建起、中联液压等企业在常德高新区联合成立了焊工专项培训基地。常德职业技术学校、常德高瑞职业培训学校等民办培训机构也与中联建起、中联恒通等企业开展技能焊工培训与输送合作。三年来,全市开展“专项焊工”培训4575人。其中已经结课学员中,直接进入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等本地企业就业的达60%,外出就业和自谋职业的占40%。本地就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中联建起、中联液压、中联恒通、中国中车等机械制造与加工类企业,有效缓解我市机械装备产业焊工短缺问题。二是开展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近年来,人社部门积极推动职业(技工)院校与园区企业开展订单式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同时这些高技能人才又成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专业理论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我市先进制造业的技能人才库和师资库更加充实。2019年以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中联建起等多家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共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65人。2020年1月,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在智能制造系成立“中联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和公司行业优势,共同打造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平台,更好地实现共生发展。三年来,全市共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1917人,其中市本级有409人、常德经开区374人。三是支持“常德技能大师”“常德工匠”系列人才评选。全市人社部门对园区企业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在项目建设及工匠人才评选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近几年来,共评选出“常德杰出工匠”40名、“常德工匠”75名、“常德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60个、“常德金蓝领人才”85名,被表彰的高技能人才大部分是我市园区企业骨干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其所在行业企业的带头激励作用。
(五)科学配套职教规划。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明确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统筹融合、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引进培养改革、落实财税用地等支持政策。印发《常德市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常财发〔2020〕5号),鼓励职业学校与本地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对组织学生到本地企业实习,为本地企业输送人才的职业学校按标准给予资金补助,充分调动职业学校为本地企业输送人才的积极性。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落实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截至目前,共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8.7万人次,累计发放培训补贴资金1.4亿元。
(六)加强就业观念引导。鼓励本地实习就业,为实体经济提供人才支撑。常德技师学院积极鼓励学生本地实习就业,树立“就业不用去远方,理想岗位在家乡”的就业理念。自2018年以来,累计安排2213名学生前往三一重工、响箭重工、华南光电、中车集团等本地企业跟岗和顶岗实习,占实习学生总数的71.3%,获得实习企业一致赞扬,学院已形成稳定的优质就业企业群,为常德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平台建设,精准对接供需。一是加强用工服务平台搭建。推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用工服务平台和全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指导鼎城区、西洞庭管理区、常德高新区、常德经开区等地尽快完成公共市场建设。依托不断完善的公共市场网络平台,加大公共市场网络平台、用工信息库、人力资源信息库的建设力度,实现市县联动和用工信息共享,大力推动区县间的劳务协作,通过开展线上线下联合招聘实现人力资源共享。二是强化用工服务。通过市县用工服务专班统筹协调,重点向园区规模企业、优质企业、推进上市企业、支柱产业企业、招商引资企业及其他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用工服务。三是加大高校引才力度和频次。联合本地高校加大校园招聘活动力度,促进本地高校毕业生就近就业;参加省内春季、秋季高校巡回招聘和省外高校引才活动,重点为企业引进较为短缺的技能人才、专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四是持续做好劳务协作。组织有招工需求的重点企业赴沅陵县、慈利县、湘西自治州、贵州省等偏远地区开展劳务协作,不断拓宽异地招聘渠道,做好企业用工服务。
(二)加大落实力度,深化校企合作。一是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鼓励学校与本地企业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发挥“桥梁”作用,联络湖南文理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与园区企业对接,在园区建立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到对口企业开展教学实习、顶岗实习、跟岗实习,帮助企业根据实际需求培养技能人才,促进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缓解园区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进一步支持技工院校、民办培训机构加强与园区企业合作,持续做好中联焊工专项培训工作,扩大专项培训企业范围,进一步缓解我市机械装备产业焊工短缺的问题。推进职业(技工)院校与园区企业开展订单式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二是加大政策奖励力度。积极配合市委人才办出台新一轮人才评价培养补贴政策,修订出台《常德市关于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从政策层面为企业培养、引进人才给予大力支持。
(三)发展职业教育,储备技能人才。向上级部门呼吁并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增设职业院校的新模式,为园区企业培养更多职业教育人才。定期组织开展智能制造业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竞赛激励技能人才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为企业储备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持续为园区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在项目建设及工匠人才评选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为其提供精准服务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水平。针对劳动者特别是有求职需求的大龄劳动者,通过公共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针对性地帮助其了解职业状况,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确定择业方向,增强择业能力。
(四)探索奖补政策,优化企业坏境。一是引导企业智能化升级。探索专项奖补政策,引导支持园区企业加快产业转型,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机器换人”,减少对用工的依赖。帮助企业技改升级,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发展总部经济、研发中心,支持企业生产外包、服务外包,集中精力实施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市场拓展,推动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变。二是引导企业提升招工留工能力。发挥企业在招工中的主体作用,帮助其搭建好用工平台,鼓励引导企业学习借鉴先进地区企业用工管理模式,优化工作环境、提高薪酬待遇、完善劳动关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员工职业规划。提升企业招工留工能力,引导企业加强人文关怀,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按时支付工资,注重以环境、待遇、感情留人,增加企业原动力。强化企业责任,总工会、人社、妇联等部门强化相关职能服务,督促企业落实工资、社保、培训、休假等福利待遇。引导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季节用工型企业科学调整用工规模,在经营淡季和生产线压缩时,采取轮班轮岗轮休、发放基本工资等方式维持劳动关系,尽量不裁员、少裁员。
常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5月25日
签 发 人:吴兴国 联 系 人:易丽萍
联系单位:市人力资源开发交流中心 联系电话:7893863